第104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    下,似乎蕴含着别的深意,只是他连这番话都似懂非懂,更不必说深究话语背后的内容了。

    “……所以,您要下山去救那个人吗?”

    沈峤沉默良久:“是。”

    十五毫不犹豫:“我和您一起去!”

    这是他清醒时对沈峤说的最后一句话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赵持盈从他怀中接过被点了睡穴的十五,叹道:“你这又是何必?”

    沈峤:“依依惜别,也终有一别。他年纪尚小,我此去危险重重,绝不能让他同行,他醒来之后会想通的,十五就拜托赵宗主了,沈峤在此谢过。”

    说罢他朝赵持盈拱手,深深一揖。

    赵持盈:“沈道长既知山有虎,为何还偏要向虎山行?宇文邕未必就是明主,任天下时局如何变幻,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,以您的能耐,若能专心在碧霞宗修炼,突破剑心达到剑神境界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沈峤自嘲一笑:“这世上总有些事情,明知不可为,而必须为之,结果未必能尽如人意,可但凡有一丝希望,我总不愿放弃,也许我便是如此天真幼稚的一个人。”

    赵持盈沉默片刻,长叹一声:“不是天真幼稚,你明知一切利害后果,却仍义无反顾,大义在先,我不如你!”

    沈峤摇摇头:“我没有你想的那么伟大,我只是希望能再见那个人一面,看一看他脸上失望的样子,让他知道,我没有被种下魔心,我也没有被魔心控制,我还是我。”

    说罢他拱了拱手,转身下山,头也不回。

    在碧霞宗这段时间,沈峤就已经换下一身寻常衣袍,穿上自己从前一直穿的道袍。此时玉簪束发,白色道袍迎风飘扬,遥遥望去直如神仙人物,令人移不开视线。

    赵持盈默默目送他远去,心中忽然想起两句诗。

    亦余心之所向兮,虽九死其尤未悔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

    既然正好讲到众人围杀老晏的情节,顺便说下背景。

    其实历史背景跟这篇文没有太大关系,不了解也不妨碍阅读,但有萌萌提问,所以还是说一说。

    我们都知道,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号称最乱的一个时期之一,五胡乱华,很多人都知道,但具体是个什么概念捏?

    晋朝大一统局面很短暂,西晋建立没多久就有八王之乱,之后外族入侵中原,晋朝就迁到东南去了,这就是东晋。

    东晋存在的同时,北方群龙无首,外族入侵,乱成一团,有些政权天生残暴,有些政权为了生存,大家互相厮杀,基本上这个时期的老百姓是不被当人看的。

    举个栗子,当时后赵皇帝石虎,到处搜寻有姿色的尼姑,得手之后,把她们跟牛羊肉一起煮,不仅自己吃,还赐给左右臣子,看他们能不能吃出人肉的味道来。这个石虎,就是五胡里头的羯族。

    而文中背景,差不多就到了这个时代的末期,再往后就是隋朝,现在相当于是黑暗前的黎明,但也同样黑暗。

    此时北方经过几百年的统治,老百姓对于胡汉的区分认知已经不是很明显,像北周宇文邕虽然也是鲜卑政权,但已经逐渐汉化,而且当时北周国力强盛,是很有机会一统的,所以他麾下也有不少人才。

    但当时更强盛的是突厥,强盛到宇文邕不得不娶一个突厥公主,齐国还要讨好突厥,拍他们马屁。

    而突厥没有汉化,他们一直是游牧民族,看谁不爽就南下劫掠,这是游牧民族的本 xi_ng 。

    南方陈朝的陈琐也算有为之君,因为南方那边一直是延续晋朝的统治,所以不少人觉得要恢复汉统,肯定还得看南方的,因为宇文邕再强,毕竟是异族。

    这就是本文里头大家围杀老晏的前提背景。

    众人各有各的立场和利益,有为自己门派的,有为自己国家的,当然也有为报私仇的,看老晏不顺眼的,不能纯粹用好人坏人来区分,就像沈峤,他虽然温柔仁慈,但他做得再好,照样不也引起大家的争议,还是有人觉得他圣母,不应该心软,不应该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