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节(1/2)
,更不说结党之事。康熙深深地看了他一眼,半响才道:“起来吧,朕会细细斟酌。”
话音一落,外头便传来高士奇的声音,“皇上,请安折臣已阅毕,可要呈进来?”
康熙和胤礽对视了一眼,又望向门那头,顿了片刻才道:“进来。”
也不知道高士奇可有听到胤礽方才的话,只见他将折子搁在御案一角,又后退着在殿下站定,整个过程都垂着头。康熙的视线未在他身上多停留,“退下。”
胤礽看着高士奇合上门,上眼睑微动。还未侧过头,却听康熙道:“朕反复考虑了,择正白旗汉军都统石文炳之女为太子妃。朕以为她相貌才学家世皆优,你若无异议,朕便让礼部择吉日。”
胤礽对此很是无所谓,“您看着若好那便好。”
派往太仓的人不过几日,带回了徐乾学的留在太仓的亲信和当日替他施行勒索的几名证人。饶是徐乾学老 ji_an 巨猾,也不得不招认,只道是有负圣恩。
想他已过花甲,还是战战巍巍地跪在殿下,康熙看着都皱眉。他回想此人入仕十余年,不得不感慨道德与**对撞的时候,获胜的多半是后者。朝廷上下上前大臣,宦海沉浮之中,底线难存,殿下这人不过是沧海一粟。
“多余的话,你不必多言。朕也念在你为朝廷着力不少,你虽有罪,但可在律法之上宽限些。”康熙又对伊桑阿道,“把他拉下去杖刑八十,革职永不录用。”
徐乾学经此杖刑若能留口气,势必也留下病根。康熙多番考虑过他的身子,以为自己已是很仁慈了,可不想,徐乾学刚回昆山老家,不过多久断气了。
康熙知晓此事时,已是胤礽大婚之后。
自那日胤礽点头,康熙便将大婚的旨意发了出去,礼部、内务府和造办处三头并进,不过一月,毓庆宫就多了一个主子。大婚当日,康熙坐在保和殿上头,看见站在胤礽身侧的太子妃,瞬间一愣神。太子妃虽长得清秀,也与画像轮廓相似,但乍一眼看去,却有几分不对劲。公媳有别,康熙也不敢多看她,仅是觉得她与画像还是相差甚远。
胤礽貌似对女人无意,康熙却颇为了解他对女人的审美,想来这个儿媳妇是很不符合胤礽的审美的,亦不知胤礽作何感想。第二日敬茶后,康熙按捺不住,私下问胤礽:“对太子妃可满意?”
胤礽看着他道:“您若问她的品质,儿臣尚且不知;若是长相,确非儿臣偏爱的类型;若是那方面的,熄了蜡烛,儿臣什么也看不到了。”
74、时过境迁 ...
夏季来临,雨前沉闷的空气蔓延,泌入房内,高士奇坐在南书房外殿的窗前,撑着头敲着朱笔,望着外头滚滚翻涌的乌云,长叹一声。伴驾二十余年,南书房行走换了一个又一个,从因失察之罪革职的王士祯,到染疾隐退的朱彝尊,从以老告终的沈荃,到熊赐履。在任时莫不是权势赫奕一时,卸任后莫不是门庭冷落。所谓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高士奇又是一声长叹。
却在此时,太子的声音在身旁响起,“高大人缘何在此嘘嗟?”
高士奇起身,对着太子跪道:“臣观暴雨将至,不知殿下驾临,无心冒犯,请殿下治罪。”
“既是无心,何须治罪。”胤礽转身负手道,“本宫寻皇阿玛另有事,高大人自便了。”
高士奇 y_u 作揖开口,却见里间的门打开了,康熙跨出门槛,视线游转在二人身上,“胤礽,朕要宣你,你到送上门了。”
“儿臣刚从文华殿来,望皇阿玛明示。”
“嗯。”康熙点头,又对高士奇道,“你可有话说?”
高士奇闻言,沉默片刻,上前一步,道:“自爱子殇,臣孑然一身,渐觉力不从心,虽有心回往昔,却力不足。长此久往,恐有负皇上重托。望皇上准臣辞官。”
康熙沉默不语,半响才道:“容朕三思。胤礽,随朕来。”
“是。”胤礽对高士奇侧目投去一眼,唇角微动,心思流转,徐乾学一事已过两年,高士奇此番突然辞官所谓何?
话音一落,外头便传来高士奇的声音,“皇上,请安折臣已阅毕,可要呈进来?”
康熙和胤礽对视了一眼,又望向门那头,顿了片刻才道:“进来。”
也不知道高士奇可有听到胤礽方才的话,只见他将折子搁在御案一角,又后退着在殿下站定,整个过程都垂着头。康熙的视线未在他身上多停留,“退下。”
胤礽看着高士奇合上门,上眼睑微动。还未侧过头,却听康熙道:“朕反复考虑了,择正白旗汉军都统石文炳之女为太子妃。朕以为她相貌才学家世皆优,你若无异议,朕便让礼部择吉日。”
胤礽对此很是无所谓,“您看着若好那便好。”
派往太仓的人不过几日,带回了徐乾学的留在太仓的亲信和当日替他施行勒索的几名证人。饶是徐乾学老 ji_an 巨猾,也不得不招认,只道是有负圣恩。
想他已过花甲,还是战战巍巍地跪在殿下,康熙看着都皱眉。他回想此人入仕十余年,不得不感慨道德与**对撞的时候,获胜的多半是后者。朝廷上下上前大臣,宦海沉浮之中,底线难存,殿下这人不过是沧海一粟。
“多余的话,你不必多言。朕也念在你为朝廷着力不少,你虽有罪,但可在律法之上宽限些。”康熙又对伊桑阿道,“把他拉下去杖刑八十,革职永不录用。”
徐乾学经此杖刑若能留口气,势必也留下病根。康熙多番考虑过他的身子,以为自己已是很仁慈了,可不想,徐乾学刚回昆山老家,不过多久断气了。
康熙知晓此事时,已是胤礽大婚之后。
自那日胤礽点头,康熙便将大婚的旨意发了出去,礼部、内务府和造办处三头并进,不过一月,毓庆宫就多了一个主子。大婚当日,康熙坐在保和殿上头,看见站在胤礽身侧的太子妃,瞬间一愣神。太子妃虽长得清秀,也与画像轮廓相似,但乍一眼看去,却有几分不对劲。公媳有别,康熙也不敢多看她,仅是觉得她与画像还是相差甚远。
胤礽貌似对女人无意,康熙却颇为了解他对女人的审美,想来这个儿媳妇是很不符合胤礽的审美的,亦不知胤礽作何感想。第二日敬茶后,康熙按捺不住,私下问胤礽:“对太子妃可满意?”
胤礽看着他道:“您若问她的品质,儿臣尚且不知;若是长相,确非儿臣偏爱的类型;若是那方面的,熄了蜡烛,儿臣什么也看不到了。”
74、时过境迁 ...
夏季来临,雨前沉闷的空气蔓延,泌入房内,高士奇坐在南书房外殿的窗前,撑着头敲着朱笔,望着外头滚滚翻涌的乌云,长叹一声。伴驾二十余年,南书房行走换了一个又一个,从因失察之罪革职的王士祯,到染疾隐退的朱彝尊,从以老告终的沈荃,到熊赐履。在任时莫不是权势赫奕一时,卸任后莫不是门庭冷落。所谓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高士奇又是一声长叹。
却在此时,太子的声音在身旁响起,“高大人缘何在此嘘嗟?”
高士奇起身,对着太子跪道:“臣观暴雨将至,不知殿下驾临,无心冒犯,请殿下治罪。”
“既是无心,何须治罪。”胤礽转身负手道,“本宫寻皇阿玛另有事,高大人自便了。”
高士奇 y_u 作揖开口,却见里间的门打开了,康熙跨出门槛,视线游转在二人身上,“胤礽,朕要宣你,你到送上门了。”
“儿臣刚从文华殿来,望皇阿玛明示。”
“嗯。”康熙点头,又对高士奇道,“你可有话说?”
高士奇闻言,沉默片刻,上前一步,道:“自爱子殇,臣孑然一身,渐觉力不从心,虽有心回往昔,却力不足。长此久往,恐有负皇上重托。望皇上准臣辞官。”
康熙沉默不语,半响才道:“容朕三思。胤礽,随朕来。”
“是。”胤礽对高士奇侧目投去一眼,唇角微动,心思流转,徐乾学一事已过两年,高士奇此番突然辞官所谓何?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