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节(1/2)
却被康熙叫住,“噶尔丹生 xi_ng 狡黠,久习战斗,见易则进,知难而退,往来飘忽,踪迹无常,诚非易于之辈。你遇事不可一意孤行,要多与两位皇叔及内大臣们商量,斟酌再三再定。”
“儿臣谨遵皇阿玛圣训。”
“嗯,去吧。”
康熙冲楼梯处使了个眼色,胤礽作揖后转身离去。
城楼高处送君一别,待杏黄色的人影模糊了,康熙才道:“回宫。”
两军交战,并非易事,原本商议的最佳情况是三路出兵,并进合击,将葛尔丹包围在土拉、克鲁伦河一带,可奈何天公不遂人愿。西路军在抵达翁金河前,遭遇了飚风加暴雨整整三昼夜,又因粮草运输受阻,大军行动迟缓,延误了原本既定的合攻时间。而此时,中路军已顺利抵达靠近葛尔丹驻扎地的达察罕布喇克。
康熙考虑后,还是决定让中路军停止步伐,暂驻达察罕布喇克,待过几日,西路军抵达目的地后再做盘算。
而此时,中路军派出的探子却带回一个说葛尔丹借来罗刹六万火器兵的消息,此言在军帐中掀起波澜。葛尔丹带来的人有二万,中路军也不过四万人,火器营仅是一部分。此消息若属实,那劣势便在己方。胤礽一时拿不出个主意,询问诸位参军务大臣,“诸位爱卿有何见解?”
伊桑阿率先出列道:“禀殿下,奴才主退,西路军尚且未到,东路军驻扎不动,若葛尔丹突然发难,必冲中路而来,对方以多对少,又有六万火器,若要应对,我等怕难以对皇上交代。不若先退后几里,待西路军得来,再进军。此举左右都可兼顾。”
话音刚落,马奇便 y_u 出列发言,却见胤礽举手制止他,“尔等可还有人赞同伊桑阿的建议?”
胤礽话一出,众人纷纷对视,半响才有几人站出,道:“臣等之见解与伊桑阿大人相同。”
胤礽细数人数,二十余个参军务大臣,竟有半数同意,不禁皱眉,垂眼暗思,伊桑阿所言并非无道理,只是,若此消息只是葛尔丹讹诈的,那岂不是给了葛尔丹撤兵的机会,如此一来,中路军将前功尽弃,那时,才无法面见皇阿玛。他暗叹了口气,发觉方才 y_u 出言的马奇持有不同意见,“马奇,本宫一观你 y_u 言又止,可有话说?”
“太子殿下,奴才与伊桑阿大人之见迥异。奴才以为当进,火器营当前,兵马随后,一探虚实,若为真,则可遣使商议,若为假,可趁胜追击。”马奇道。
“此言差矣,葛尔丹若未持有火器,闻讯逃遁,西边无人拦截,我军要追击,难已。”伊桑阿立马接话道。
两派人而后便是议论纷纷,胤礽转而看向一直未出言的裕亲王,问道:“二皇叔之意为何?”
“奴才本意为徐进,退可守进可攻,但奴才以为,殿下应当书信与皇上,陈明事实,再做论处。”
“三皇叔以为如何?”
“奴才附议裕亲王。”
两位亲王之意颇为保守,胤礽也不为难他们,挥退了众人,自己提笔洋洋洒洒写了几页信后命人快马加鞭送至御前。一面又命探子加强监视,一探葛尔丹所言虚实。
康熙得知此事,心沉了沉,西路军突逢风雨,行军受阻,亦不知何时可与中路军两相呼应。康熙召集了在京的三品以上大臣,商议之后的结论与马奇之见相差不大,皆为徐进。
事实证明,当中路军行至离葛尔丹驻地一日之程时,葛尔丹便开始筹划着撤军,离开克鲁
伦河。而前去详细侦查的探子带回新的消息,证实葛尔丹所谓的六万火器兵皆为虚晃。至此,胤礽不再犹豫,令裕亲王令一队人马先行追击,又书信与费扬古,自己领大队人马随后沿不同路径追击。
费扬古接到信后,也不再拖拉,择出精兵三千人随其沿克鲁伦河上行, y_u 堵截葛尔丹西撤之路。
胤礽此举并未与康熙商议,康熙得知后,已经是三日之后,漠西蒙古地势不稳,沿途气候不定,他即是恼怒又不免为儿子担忧。直至费扬古于昭莫多相遇葛尔丹,并将葛尔
“儿臣谨遵皇阿玛圣训。”
“嗯,去吧。”
康熙冲楼梯处使了个眼色,胤礽作揖后转身离去。
城楼高处送君一别,待杏黄色的人影模糊了,康熙才道:“回宫。”
两军交战,并非易事,原本商议的最佳情况是三路出兵,并进合击,将葛尔丹包围在土拉、克鲁伦河一带,可奈何天公不遂人愿。西路军在抵达翁金河前,遭遇了飚风加暴雨整整三昼夜,又因粮草运输受阻,大军行动迟缓,延误了原本既定的合攻时间。而此时,中路军已顺利抵达靠近葛尔丹驻扎地的达察罕布喇克。
康熙考虑后,还是决定让中路军停止步伐,暂驻达察罕布喇克,待过几日,西路军抵达目的地后再做盘算。
而此时,中路军派出的探子却带回一个说葛尔丹借来罗刹六万火器兵的消息,此言在军帐中掀起波澜。葛尔丹带来的人有二万,中路军也不过四万人,火器营仅是一部分。此消息若属实,那劣势便在己方。胤礽一时拿不出个主意,询问诸位参军务大臣,“诸位爱卿有何见解?”
伊桑阿率先出列道:“禀殿下,奴才主退,西路军尚且未到,东路军驻扎不动,若葛尔丹突然发难,必冲中路而来,对方以多对少,又有六万火器,若要应对,我等怕难以对皇上交代。不若先退后几里,待西路军得来,再进军。此举左右都可兼顾。”
话音刚落,马奇便 y_u 出列发言,却见胤礽举手制止他,“尔等可还有人赞同伊桑阿的建议?”
胤礽话一出,众人纷纷对视,半响才有几人站出,道:“臣等之见解与伊桑阿大人相同。”
胤礽细数人数,二十余个参军务大臣,竟有半数同意,不禁皱眉,垂眼暗思,伊桑阿所言并非无道理,只是,若此消息只是葛尔丹讹诈的,那岂不是给了葛尔丹撤兵的机会,如此一来,中路军将前功尽弃,那时,才无法面见皇阿玛。他暗叹了口气,发觉方才 y_u 出言的马奇持有不同意见,“马奇,本宫一观你 y_u 言又止,可有话说?”
“太子殿下,奴才与伊桑阿大人之见迥异。奴才以为当进,火器营当前,兵马随后,一探虚实,若为真,则可遣使商议,若为假,可趁胜追击。”马奇道。
“此言差矣,葛尔丹若未持有火器,闻讯逃遁,西边无人拦截,我军要追击,难已。”伊桑阿立马接话道。
两派人而后便是议论纷纷,胤礽转而看向一直未出言的裕亲王,问道:“二皇叔之意为何?”
“奴才本意为徐进,退可守进可攻,但奴才以为,殿下应当书信与皇上,陈明事实,再做论处。”
“三皇叔以为如何?”
“奴才附议裕亲王。”
两位亲王之意颇为保守,胤礽也不为难他们,挥退了众人,自己提笔洋洋洒洒写了几页信后命人快马加鞭送至御前。一面又命探子加强监视,一探葛尔丹所言虚实。
康熙得知此事,心沉了沉,西路军突逢风雨,行军受阻,亦不知何时可与中路军两相呼应。康熙召集了在京的三品以上大臣,商议之后的结论与马奇之见相差不大,皆为徐进。
事实证明,当中路军行至离葛尔丹驻地一日之程时,葛尔丹便开始筹划着撤军,离开克鲁
伦河。而前去详细侦查的探子带回新的消息,证实葛尔丹所谓的六万火器兵皆为虚晃。至此,胤礽不再犹豫,令裕亲王令一队人马先行追击,又书信与费扬古,自己领大队人马随后沿不同路径追击。
费扬古接到信后,也不再拖拉,择出精兵三千人随其沿克鲁伦河上行, y_u 堵截葛尔丹西撤之路。
胤礽此举并未与康熙商议,康熙得知后,已经是三日之后,漠西蒙古地势不稳,沿途气候不定,他即是恼怒又不免为儿子担忧。直至费扬古于昭莫多相遇葛尔丹,并将葛尔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