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节(2/2)
直在给文斐找碴,诸如那年文斐摘花之事,其实不过是一件小事,但文斐被老皇帝罚跪了整整一下午,是文玘求情才放了他一马。长大之后文斐时常回忆起这件事,越想越是心寒,他丝毫不怀疑那时候如果文玘没有求情,老皇帝会让他跪上几天几夜,直接让他这样跪死!老皇帝只怕早就知道了文斐并非文氏骨肉才会如此狠毒。
但这和传位有何关系?
文玘决定和太子争夺帝位之后,最初老皇帝是两不相帮的。当时太子作为嫡长子,立为储君已有十多年,他并非平庸之人,在朝中经营多年,根深蒂固,实力雄厚。而文玘虽然深得帝宠,但一来不是嫡长子,名不正言不顺,二来十几年里从未参与夺嫡纷争,毫无势力可言。两方实力悬殊,老皇帝两不相帮实际就上就等于是维护太子的储君之位。太子的地位一直很稳固,直到老皇帝在驾崩的前两三年渐渐改变了两不相帮的态度,转而维护文玘,这才真正被文玘拉下马。
文斐一直认为,老皇帝后来会偏帮文玘,是因为知道了太子对弟弟的龌龊心思,而且看他越做越过分,毫无改过之意,认为太子德行有亏,才慢慢转变了态度。
文斐一直觉得这个理由这个理由十分牵强,第一,老皇帝不应该那么迟才知道文玘和太子之前的事情。第二,如果早知道了为什么之前不帮文玘却到了后来才帮?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废立储君乃国之大事,按理说,太子只要在监国理政上不出差错,哪怕真的在感情上做错了点事,也不至于影响其地位。老皇帝并非昏君,不应该因为这种“小事”而影响整个社稷。更何况文玘一直没有子嗣,老皇帝这样用文玘替下太子,很有可能会导致文氏江山从此衰败,这不符合文家祖训。
虽然疑点很多,但文斐始终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老皇帝改变心意的行为,可如今文玘这么问,难不成还和自己有什么关系?
作者有话要说:这篇番外没有肉,下篇才有
番外 真相 下
文玘微微翘起嘴角,摇头晃脑道:“父皇说他当年看到滴血验亲的结果并不相信,便让人去彻查你还有你母妃的底细,最后查出……呵呵。”文玘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不封闭的圆环状。文斐看到这个手势不由得眼睛一缩,虽然没有动容,然而心已经突突狂跳起来。
只听文玘说:“父皇想杀你,但却发现事情意外地复杂,你是前朝血脉,自前朝覆灭以来你们就潜藏在民间暗自经营,商人地位低下,我朝却不禁商贾,你们就从商贾开始钻营,两百年来不显山不露水,时至今日却手握国家经济命脉,以至于想杀却杀不得。那时候我正和太子斗,父皇本是偏帮太子,但几经考量最终还是改了主意,表面上的原因是太子德行有亏又无优秀自私,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你。”
文斐被那个手势和这番话惊得有些混乱,勉强冷静下来,但也无法仔细思考文玘话中的意思。
文氏祖训,挑选储君不但要看皇子本身的资质,还要看他的后代。教子有方,后继有人,方能保证百年之后依然国运昌隆。如此准则之下,文氏历代帝王虽不是每个都英明神武,但起码足以守成。老皇帝晚年时太子的几个孩子都显得十分平庸,不足担负帝王之责。听说老皇帝也曾私下里对朝中重臣提过这
但这和传位有何关系?
文玘决定和太子争夺帝位之后,最初老皇帝是两不相帮的。当时太子作为嫡长子,立为储君已有十多年,他并非平庸之人,在朝中经营多年,根深蒂固,实力雄厚。而文玘虽然深得帝宠,但一来不是嫡长子,名不正言不顺,二来十几年里从未参与夺嫡纷争,毫无势力可言。两方实力悬殊,老皇帝两不相帮实际就上就等于是维护太子的储君之位。太子的地位一直很稳固,直到老皇帝在驾崩的前两三年渐渐改变了两不相帮的态度,转而维护文玘,这才真正被文玘拉下马。
文斐一直认为,老皇帝后来会偏帮文玘,是因为知道了太子对弟弟的龌龊心思,而且看他越做越过分,毫无改过之意,认为太子德行有亏,才慢慢转变了态度。
文斐一直觉得这个理由这个理由十分牵强,第一,老皇帝不应该那么迟才知道文玘和太子之前的事情。第二,如果早知道了为什么之前不帮文玘却到了后来才帮?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废立储君乃国之大事,按理说,太子只要在监国理政上不出差错,哪怕真的在感情上做错了点事,也不至于影响其地位。老皇帝并非昏君,不应该因为这种“小事”而影响整个社稷。更何况文玘一直没有子嗣,老皇帝这样用文玘替下太子,很有可能会导致文氏江山从此衰败,这不符合文家祖训。
虽然疑点很多,但文斐始终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老皇帝改变心意的行为,可如今文玘这么问,难不成还和自己有什么关系?
作者有话要说:这篇番外没有肉,下篇才有
番外 真相 下
文玘微微翘起嘴角,摇头晃脑道:“父皇说他当年看到滴血验亲的结果并不相信,便让人去彻查你还有你母妃的底细,最后查出……呵呵。”文玘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不封闭的圆环状。文斐看到这个手势不由得眼睛一缩,虽然没有动容,然而心已经突突狂跳起来。
只听文玘说:“父皇想杀你,但却发现事情意外地复杂,你是前朝血脉,自前朝覆灭以来你们就潜藏在民间暗自经营,商人地位低下,我朝却不禁商贾,你们就从商贾开始钻营,两百年来不显山不露水,时至今日却手握国家经济命脉,以至于想杀却杀不得。那时候我正和太子斗,父皇本是偏帮太子,但几经考量最终还是改了主意,表面上的原因是太子德行有亏又无优秀自私,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你。”
文斐被那个手势和这番话惊得有些混乱,勉强冷静下来,但也无法仔细思考文玘话中的意思。
文氏祖训,挑选储君不但要看皇子本身的资质,还要看他的后代。教子有方,后继有人,方能保证百年之后依然国运昌隆。如此准则之下,文氏历代帝王虽不是每个都英明神武,但起码足以守成。老皇帝晚年时太子的几个孩子都显得十分平庸,不足担负帝王之责。听说老皇帝也曾私下里对朝中重臣提过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