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节(1/2)
过去,也挨着他靠墙坐下,将冠冕递过去。景昭接了,随手放在地上,又抬手慢慢 M-o 了 M-o 他的头。景明仰脸看他,“二哥,你生病了?”
景昭看着他,半晌道:“很疼……”
景明伸手过去,“哪里?我帮你揉揉。”
景昭愣了愣,将他的手握住,按在心口上,轻声道:“这里。”
景明想了想,明白了,于是将头靠过去,“二哥,是不是有什么人离开你了。”景昭沉默了一会,“一个我喜欢的人,我找不到他了。”
半条江,从上游到下游都找遍了。不是没有结果,只是下游尸骸堆积如山,都已经面目全非,哪里分得清。
景明又靠了靠,道:“我都喜欢我娘,梅姊姊,还有小福子他们,他们也走了。二哥,现在我最喜欢你,你不要走。”
景昭抬起胳膊搂住他,没做声。兄弟两个就在黑暗中静静坐在。
一个多时辰后,景明已经睡着,挽了小髻的头枕在肩膀上歪来歪去。景昭轻轻起身将他抱起来,一步步走出殿外。
三月,新帝病笃,危惙之时,召先皇三子,立为皇太弟。诸臣阶下跪谏,数日不起,传有近臣破门强入,怒声詈叱,免死,降职罚俸。其后,帝疾渐愈,四月,临朝听政。
新帝即位不久,便开始蠲荡朝中陈腐旧气,褫夺一众旧党官职。朝中有能臣白琚、周未晞、张亭柳等尽忠力助,废三省,设内阁,开科举,清田地,变税法,数年,天下大治,史称中兴之主。
此外,后宫不立后,朝堂不设相,人言此为新帝独揽大权。
清平二年,御驾亲征北疆,大败羯军。后四年,北地收复,羯卑大将军率众归降。自此,江北失地尽回中原。
清平六年,还都雍京,重开盛世朝纲。
幽会
雍京的春月,比江南的稍冷一些。
凝澜阁外,几枝粉白嫩绿横斜,将窗边妆点得格外清新动人。除了重光殿,皇帝最常呆的地方就是此处。
常侍卫长奉命进来的时候,就看见皇帝正立在窗口的书案旁,淡漠地看着窗口的春景,瘦削孑离的侧影看去只觉孤寒。
凝澜阁全盘依照昔日靖王府的书房布置,甚至是从前的旧物摆设,也一件不漏地搬来,还照着原来的位置摆放着。只里间拿屏风隔开设了软榻,墙上悬一柄凤尾琵琶,皇帝时常亲手调弦擦拭。
书案两边面对面摆了两张圈椅,显得有些不伦不类。案上还是一柄茶壶,两只影青瓷茶盏。此时一只正袅袅冒着热气,就搁在案边上,另一只还是与茶壶一道搁在盘里,从来没有用过。
门口的大太监颜喜道:“陛下,常大人到了。”常予溪进门行了礼。
皇帝闻声,从思绪中抽出神来,转身回到案边。春寒未消,他手里却拿着一把乌骨折扇,扇骨已经磨得光亮。将扇子轻轻搁回沉香木盒里,终于开口道:“今日,是二月十四罢。”
常大人道:“圣上圣明。”
皇帝又道:“楼里的事办得怎样了。”
常大人答:“诸多事项已经办妥了,不日便可开张。”
雍京里新近起了座高楼,匾额上提了“玉人楼”的名字,听闻是江南临洛的名楼,也在京城里开了一家。楼门前一对鎏金楹联,“千金何沽倾杯乐,百岁堪纵玉人歌”。据说还是礼部尚书,当年的状元郎陆大人的手笔。
皇帝点头,“朕想南巡一回,你着人准备准备罢。随同的人少些,只当游访便是。”
常大人领命去了,凝澜阁又只剩下一个人。
桌上摆了一沓诗笺,大小材质不一,都有些破损了。旁边有本誊写装订好的,薄薄的一册,封面上却是白的,空无一字。
从前的故都洛京城里有个诗书通绝的才子,又是簪缨子弟,还是与陆尚书同榜的探花,当得起人物风流。如今将他诗文旧作整理起来,也不过是这样寥寥数十篇。
可笑这些残存的,还多是从章台地勾栏舍里,寻得的红巾翠袖的唱词。
景昭看着他,半晌道:“很疼……”
景明伸手过去,“哪里?我帮你揉揉。”
景昭愣了愣,将他的手握住,按在心口上,轻声道:“这里。”
景明想了想,明白了,于是将头靠过去,“二哥,是不是有什么人离开你了。”景昭沉默了一会,“一个我喜欢的人,我找不到他了。”
半条江,从上游到下游都找遍了。不是没有结果,只是下游尸骸堆积如山,都已经面目全非,哪里分得清。
景明又靠了靠,道:“我都喜欢我娘,梅姊姊,还有小福子他们,他们也走了。二哥,现在我最喜欢你,你不要走。”
景昭抬起胳膊搂住他,没做声。兄弟两个就在黑暗中静静坐在。
一个多时辰后,景明已经睡着,挽了小髻的头枕在肩膀上歪来歪去。景昭轻轻起身将他抱起来,一步步走出殿外。
三月,新帝病笃,危惙之时,召先皇三子,立为皇太弟。诸臣阶下跪谏,数日不起,传有近臣破门强入,怒声詈叱,免死,降职罚俸。其后,帝疾渐愈,四月,临朝听政。
新帝即位不久,便开始蠲荡朝中陈腐旧气,褫夺一众旧党官职。朝中有能臣白琚、周未晞、张亭柳等尽忠力助,废三省,设内阁,开科举,清田地,变税法,数年,天下大治,史称中兴之主。
此外,后宫不立后,朝堂不设相,人言此为新帝独揽大权。
清平二年,御驾亲征北疆,大败羯军。后四年,北地收复,羯卑大将军率众归降。自此,江北失地尽回中原。
清平六年,还都雍京,重开盛世朝纲。
幽会
雍京的春月,比江南的稍冷一些。
凝澜阁外,几枝粉白嫩绿横斜,将窗边妆点得格外清新动人。除了重光殿,皇帝最常呆的地方就是此处。
常侍卫长奉命进来的时候,就看见皇帝正立在窗口的书案旁,淡漠地看着窗口的春景,瘦削孑离的侧影看去只觉孤寒。
凝澜阁全盘依照昔日靖王府的书房布置,甚至是从前的旧物摆设,也一件不漏地搬来,还照着原来的位置摆放着。只里间拿屏风隔开设了软榻,墙上悬一柄凤尾琵琶,皇帝时常亲手调弦擦拭。
书案两边面对面摆了两张圈椅,显得有些不伦不类。案上还是一柄茶壶,两只影青瓷茶盏。此时一只正袅袅冒着热气,就搁在案边上,另一只还是与茶壶一道搁在盘里,从来没有用过。
门口的大太监颜喜道:“陛下,常大人到了。”常予溪进门行了礼。
皇帝闻声,从思绪中抽出神来,转身回到案边。春寒未消,他手里却拿着一把乌骨折扇,扇骨已经磨得光亮。将扇子轻轻搁回沉香木盒里,终于开口道:“今日,是二月十四罢。”
常大人道:“圣上圣明。”
皇帝又道:“楼里的事办得怎样了。”
常大人答:“诸多事项已经办妥了,不日便可开张。”
雍京里新近起了座高楼,匾额上提了“玉人楼”的名字,听闻是江南临洛的名楼,也在京城里开了一家。楼门前一对鎏金楹联,“千金何沽倾杯乐,百岁堪纵玉人歌”。据说还是礼部尚书,当年的状元郎陆大人的手笔。
皇帝点头,“朕想南巡一回,你着人准备准备罢。随同的人少些,只当游访便是。”
常大人领命去了,凝澜阁又只剩下一个人。
桌上摆了一沓诗笺,大小材质不一,都有些破损了。旁边有本誊写装订好的,薄薄的一册,封面上却是白的,空无一字。
从前的故都洛京城里有个诗书通绝的才子,又是簪缨子弟,还是与陆尚书同榜的探花,当得起人物风流。如今将他诗文旧作整理起来,也不过是这样寥寥数十篇。
可笑这些残存的,还多是从章台地勾栏舍里,寻得的红巾翠袖的唱词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