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让儿女承担。

    不过这也无法改变牧山的看法,他除必要场合不想踏足学校一步。

    牧山不是唯一捐资者,但他是最大捐资者,他的款项主要用于推动建设,另一部分在郑如兰的极力促成下,成立了专项资助女童读书生活的基金会,其他特困男童需要郑如兰另寻渠道。

    六年前,郑如兰例行公事致电牧山时提到,小学时隔多年又出了个聪敏优秀、很有学习天赋的孩子,但这孩子家里困难,又不符合基金会资助的条件。

    孩子叫乐柠,父母离异受村里闲言碎语,各自进城务工又各自成家,他由爷爷一手带大。爷爷乐平身子骨不爽利,干不了重活儿,文化程度也低,乐柠因为各种原因读书耽搁两年,小学毕业就十四了。

    郑如兰说她正在找人扶持乐柠去读县城里最好的中学,牧山那会儿大三,在国外花钱如流水,确确实实是本着无所谓的态度,说他可以。

    牧山把这事对李浩煜一提,本以为李浩煜也会无所谓,但李浩煜不支持:“资助什么资助,这跟你给学校花钱不一样,你单独给他一百,下回他管你要一千,你给一千,再下回就是一万,牧少爷,你别以为小地方民风淳朴,见着钱和世面之后,大概率是贪心不足。你不缺钱,但你膈应,帮急不帮穷,知道吧。”

    牧山本也没打算玩亲情游戏,但还是笑说李浩煜傲慢。

    “傲慢就傲慢吧,”李浩煜不甚在意,“等你好心栽花、花长虫,你也得跟我一样傲慢,我们这种人就是这样的。”

    牧山微微扬眉,也不知道“这种人”是哪种人,反正听上去不是什么好人。

    一言既出,牧山不至于反悔。

    他们地区义务教育九年,初中只给学杂和生活支出,高中起需要支付学费,牧山嫌麻烦,会按他了解的标准,一次性打够整年费用给郑如兰。

    起初郑如兰吓一大跳,说县城里生活花不了这么多钱,何况还能争取贫困生助学补贴。

    牧山就让郑如兰多给乐柠准备吃穿用度,随口说:“县城上做小生意的家户多,别因为没钱受欺负。”

    郑如兰一时无话,但也坚持不给乐柠支配太多钱,一是怕乐柠养成超过自身经济水平的消费习惯,二是怕他过早接触外界诱惑,禁不住。因此郑如兰总是暂管牧山打的钱,按月按需给乐柠,给乐柠买了没有太多功能的实惠手机,年底再添两件新衣服。

    郑如兰会像做年终总结似的,把花在乐柠身上的每一分都细细汇报给牧山,她年纪大用不熟电脑,每笔账都戴老花镜手写。

    牧山一听年底才给新衣服穿:“这个年纪长得快,没必要磕碜着。或者……实在不想惯着的话,这样吧,我穿不了的旧衣服,回头我让人给他寄。”

    郑如兰浅浅叹笑:“我们这儿的孩子哪有本钱娇气,你给他的,是他见过最好的,以后没有你,他依靠自己生活,由奢入俭难怎么办?不过小牧先生,还是谢谢你能这么疼孩子。”

    郑如兰话在理,是牧山考虑不周——他压根不会考虑这些。

    他只是收到“疼孩子”的评价,头皮麻了。

    牧山本没想上心,但奈何乐柠懂事讨喜。

    牧山的微信应该是郑如兰给乐柠的,乐柠早年只给牧山发过一条消息——

    [乐柠]:[小牧先生您好,我是您资助的乐柠。郑校长叮嘱我不要打扰,但我还是想亲口对您说声谢谢。]

    郑如兰会在称呼上有意区分牧山和牧山他爸,她也是长辈。

    牧山莞尔自语:“小牧先生是你该叫的吗。”

    牧山第一次收到这种消息,一时词穷,回复“好好学习”时肢体僵硬,又想到李浩煜傲慢的话,删去了后面那句“需要什么跟我提”。

    可牧山不仅没再收到乐柠的“打扰”,而且也没收到乐柠提出的任何额外需求。

    乐柠只委托郑如兰给他邮寄过每个月的纸质成绩单,和三簇植物苗。

    那时候他在国外,信件物业帮他代收保存,回国后交付给了他整整一沓,他太久没见过纸质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