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向一旁的闻端,顿了顿,问:“这位是闻……”

    “三皇子,这位是吏部闻大人。”罗太监代闻端回答。

    “多谢闻大人。”谢桐又道。

    闻端对于谢桐还能记得他,也感到惊奇。

    不过御书房外人多眼杂,短短停留这一时半刻,已经有不少宫人望过来,于是闻端只略朝谢桐点了点头,几人便各自散开。

    后来闻端回忆起,才发现——这是他与谢桐第二次见面。

    *

    再之后印象就深刻多了,闻端与谢桐接触渐渐频繁,时不时就能在各种场合中相见。

    闻端十八岁那年,他用了些手段,让自己成为三皇子谢桐老师。

    仍记得,谢桐来拜见他那一日,白皙的面容上净是不解与警惕,连身体都紧绷着,似是一有发现不对就要立刻跳脱逃离一般。

    而闻端望着那张熟悉的面容,心中所想,唯有:怎么像是又清减了不少?

    日后交由他教习,可不能再让人饿着了。

    十九岁时,闻端已逐渐将朝中各股势力收归已用。而二皇子逼宫叛乱,大皇子被送去西南,天子病倒在榻,朝中所有阻碍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。

    闻端心想,是时候了。

    他让天子下令,立三皇子谢桐为太子,自己则身为太子太傅,把持整个朝廷。

    一切都如所料的计划一样顺利。

    然而接下来的数年,却不像闻端曾经在心中构想铺设那般发展,甚至朝着无可避免的另一条路坠去。

    ——他本应在将谢桐立为太子后,就毒杀皇帝,报仇雪恨后彻底掌控天下。

    ——也该趁着谢桐心性尚幼,疏于防范,要么下药令其身体病弱,要么干脆让人变成个傻子,无法再有任何反抗能力。

    ——更该赋予自己名正言顺的职衔与权柄,而不是顶着一个太子太傅虚职,终究只能立于幕后。

    而七年流水般过去,这三条,他哪一条都没有做到。

    *

    在谢桐登基称帝那一日,闻端领百官于金殿之前,抬眸远远望着那个身影。

    多年过去,当初那个身形瘦弱,面色苍白小孩,已经成长如一株漂亮的白杨,俊丽眉眼间蕴着锋芒毕露,腰身笔直,落落大方,举手投足都是年轻帝王之姿。

    那一刻,闻端意外地发现,自己心底里,竟没有一丝一毫不甘与无奈。

    与此相反,他像是已期盼这一日许久了。

    闻端站在原地,不自觉地想道,自己对谢桐态度,是从何时开始变化的呢?

    是酒楼下第一眼的初见,是接连数年的默默关注,还是在御书房门前,瞧见额角带伤,眼圈红红的少年之时?

    抑或是年年中秋佳节,他不知为何,总是甘愿亲手为谢桐准备生辰礼的时候。

    当年街边初见三皇子一日日长大,狗爬一般的字迹在闻端的一手教导下渐渐独具风骨,本就聪敏的思维也开始对朝廷政事有自己的见解。

    他曾看着谢桐因练武不成躲在卧房里悄悄落泪,也曾目睹那个少年为逃避功课攀到院中银杏树上睡了一天。

    一日又一日,一年复一年。

    闻端看着谢桐身量拔高,秀丽的眉眼长开,长睫微抬一撩,就将旁人目光不由自主地吸引过去。

    偏偏眸色凌厉,脾性也被惯得高傲,连闻端时不时也要被利爪挠上几番,不花点心思还哄不好。

    闻端很轻地叹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没办法,谁让人是他亲自挑中的呢。

    *

    谢桐登基后当晚,闻府内烛火亮了一夜。

    闻端有许多密信要处理,新帝即位,虽是他一手扶上去,但朝廷内部仍是波澜汹涌,各色信件雪花般往闻府寄送。

    烛台下,闻端封好回信,随手置于一旁,而后又拿起堆在书桌边奏章看了看。

    这些是过往数年里,每日呈给闻府奏折。今日谢桐登基,明天应有另一批折子,直接送入御书房中。

    他忽而回忆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